剛剛,馬新強董事長走上代表通道談“追光之路,久久為功”
3月8日上午8時許,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第二場“代表通道”。全國人大代表、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新強第一個回答記者提問,他簡要介紹了在被發達國家管制的技術領域,華工科技用20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術,實現了激光裝備的“賣全球”,改寫了全球激光產業的格局。
以下為現場內容實錄:
《人民日報》記者:
馬新強代表,您好,請問在您所從事的激光裝備領域,是如何破解“卡脖子”技術、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
謝謝!大家好!我是來自湖北團的人大代表馬新強,主要從事的是高端激光裝備的研制與產業化。
激光,被譽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準的尺”,因為這些特性,激光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千行百業,比如我們用的手機、開的汽車,其中70%的零部件制造,都是由激光來完成的。但是,作為被發達國家管制的技術,我國在這一領域長期受制于人。20年前,中國的高端激光加工設備基本都靠國外進口,甚至連激光器加固用的螺絲釘,都要花3美元一顆去國外買。正是這顆螺絲釘警醒我,必須走自強奮斗的道路。
為了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我所在的華工科技多年來在高端激光裝備領域奮起直追,記得當我們研制成功汽車白車身激光焊接裝備時,一舉突破了國外近40年的技術壟斷,促使國外同類產品價格下降了40%以上。現在我們只用43秒,就可以完成一臺新能源汽車車身的激光焊接,這是目前行業的最快速度,我們的汽車車身激光焊接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90%,累計服務下線車輛超過4500萬輛;迄今為止我們累計為新能源汽車行業開發了上百套其他激光裝備,可以生產上千種汽車零部件,有力支撐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向世界。
現在,我們不僅實現了高端激光裝備替代進口,而且開始出口,產品訂單量超過了國際品牌,用不到十年的時間走過了國際巨頭30多年的產業化歷程,創造了行業領域70多項“中國第一”,牽頭制定中國激光行業首個國際標準,核心產品以每年35%的增長速度“賣全球”,改寫了全球激光產業的格局,也讓更多的中國制造企業用得起高精尖的激光裝備。
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我們帶動了國內上千家產業鏈供應鏈企業發展壯大,目前主要產品自主化率達90%以上,支撐中國光電子產業一路向前。
取得這些成績的背后,是我們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僅拿出最大的誠意全球引才,還聯合上下游發起成立行業內首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大力開展自主創新、鏈式創新,即使在經營最困難的時期,仍然加碼創新投入,累計投入超百億元。
今天我們可以自信地說,中國激光產業已經邁入全球第一方陣。但創新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習近平總書記在華工科技考察時指出,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我們將繼續下苦功、走難路,為總書記曾點贊的“獨樹一幟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再塑新優勢,爭當高端裝備產業創新的排頭兵!謝謝大家!
華工法利萊切焊系統工程有限公司是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全資子公司,又稱華工激光智能裝備事業群。華工激光智能裝備事業群成立于2003年,是國有控股高科技上市公司華工科技(股票代碼000988)核心子公司,公司前身為澳大利亞FARLEY、LASERLAB公司,FARLEY·LASERLAB是業界公認的世界切割與焊接技術知名國際品牌。
華工激光智能裝備事業群致力于為國內外制造業客戶提供高品質的激光切割機設備、激光焊接設備、激光清洗、白車身激光加工裝備等多個系列工業激光設備及智能裝備解決方案。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制造、工程機械、鈑金加工、橋梁建筑、鋼構建筑、航空航天等行業。